香港大學李嘉誠醫(yī)學院(港大醫(yī)學院)微生物學系艾滋病研究所領導的聯合團隊發(fā)現,通用串聯雙價廣譜中和抗體BiIA-SG有望能成為一種有效預防和治愈艾滋病毒一型(HIV-1)的藥物。研究團隊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實驗中發(fā)現,在艾滋病毒暴露前接受單次 BiIA-SG 肌肉注射治療,能100%有效預防致病性感染;而在感染病毒后采用同一療法,動物亦可100%存活,并在大部分動物體內持續(xù)完全抑制病毒長達兩年。這項研究結果于8月24日發(fā)表于Cell Reports

在此項研究,團隊使用感染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HIVSF162P3CN(一種與HIV特性相近的病毒)的恒河猴模型進行研究,發(fā)現八只未經任何治療的恒河猴中,有六只在SHIVSF162P3CN靜脈感染后兩年內,演變成猴艾滋病,導致了高死亡率。相較之下,在另一組共六只的恒河猴感染病毒前,接受了單次肌肉BiIA-SG注射,全部皆能有效預防病毒感染,也沒有檢測到病毒載量和宿主針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另有十三只猴子在感染病毒后,接受單次肌肉BiIA-SG注射的早期治療,其中77%恒河猴的峰值病毒血癥顯著降低,并在隨后的設定點,61.5%恒河猴的病毒血癥達到無法檢測的水平;而且100%接受治療的動物在實驗進行的兩年間,也沒有發(fā)生猴艾滋病。而在病毒血癥達到無法檢測的動物中,BiIA-SG治療所誘導的CD8 T細胞,起到了抑制病毒的作用。這些研究結果證明,BiIA-SG有望被開發(fā)成為一種新型的通用抗體藥物,用于HIV-1預防和免疫治療。

1995年問世的聯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cART,俗稱“雞尾酒療法”)大大降低了與艾滋病相關的死亡率。但由于病人需要終生接受cART治療,其治療費用對3760萬艾滋病毒感染者來說,仍然是難以承受的長期經濟負擔;何況還有持續(xù)增加的累積藥物毒性和抗藥性病毒等問題。所以能研發(fā)出功能性治療方案,即在沒有cART的情況下,抑制病毒血癥到無法檢測的水平,將對患者和控制大流行具有重要的臨床效益。

除BiIA-SG外,港大醫(yī)學院同一個研究團隊最近也證明了PD1艾滋病疫苗,能在恒河猴中誘導出有效的效應型記憶CD8+ T細胞,并能持續(xù)抑制病毒血癥。該研究結果已在PLoS Pathogens六月號發(fā)表。

領導有關研究的香港大學艾滋病研究所所長兼港大醫(yī)學院微生物學系陳志偉教授表示:“臨床研發(fā)BiIA-SG 與 PD1 艾滋病疫苗,有望能成為首個『香港制造』之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免疫療法?!?/p>

該項研究主要由香港大學艾滋病研究所所長兼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領導的研究團隊完成。前港大醫(yī)學院研究生牛夢月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員黃奕俊博士、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王輝博士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研究生李欣是共同第一作者。主要合作者還包括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張浩吉教授、復旦大學金俠教授和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1.109611

來源:《細胞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