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fā)現(xiàn)乳腺癌肺轉移休眠調控新機制

NR2F1-AS1通過NR2F1-ΔNp63信號通路調控乳腺癌細胞轉移休眠的分子機制模式圖。 課題組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yǎng)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胡國宏研究組研究發(fā)現(xiàn)長鏈非編碼RNA NR2F1-AS1在乳腺癌細胞肺轉移休眠調控中的功能、作用機制及臨床意義。該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于《自然—通訊》。
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主要威脅因素之一,轉移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轉移過程中,播散到遠端器官的腫瘤細胞往往會進入增殖緩慢、對治療耐受的休眠狀態(tài)。休眠細胞甚至可以存在數(shù)十年而無法被發(fā)現(xiàn),且可能重新激活并導致腫瘤復發(fā)。長期以來,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轉移休眠的臨床重要性。然而,我們對于轉移休眠的調節(jié)機制認識還存在諸多空白。
此前的研究已經(jīng)注意到,休眠腫瘤細胞保留了引發(fā)新腫瘤的能力,這是腫瘤干細胞樣細胞(CSCs)的一個決定性特征。但是,目前對腫瘤細胞干性特征與轉移休眠關系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事實上,CSCs本身是異質的。研究表明,乳腺癌中存在間質樣特征的CSC(M-BCSC)和上皮樣特征的CSC(E-BCSC)兩個不同群體。功能研究表明E-BCSC比M-BCSC具有更強的增殖能力和成瘤性,而M-BCSCs往往是靜息的。這些研究表明CSCs的異質性可能為關于CSCs在轉移休眠中作用的不一致提供解釋。
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M-BCSC相較E-BCSC具有更強的從原位瘤向外播散的能力,但是播散到肺部的E-BCSC更容易快速形成轉移灶而M-BCSC則傾向于在肺部休眠。研究人員通過轉錄組測序分析發(fā)現(xiàn),長鏈非編碼RNA NR2F1-AS1在休眠的M-BCSC中上調。功能研究表明NR2F1-AS1能夠通過促進腫瘤細胞的上皮間質轉化(EMT)提升乳腺腫瘤細胞的M-BCSC特征從而促進原位腫瘤細胞向外播散,同時NR2F1-AS1能夠抑制播散到肺部腫瘤細胞的E-BCSC特征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在肺部的再激活,最終促進乳腺癌細胞的轉移休眠。
“病人來源的腫瘤樣本分析也證實NR2F1-AS1與轉移休眠和腫瘤細胞干性特征存在明顯的相關性?!焙鷩瓯硎?,這一研究闡釋了NR2F1-AS1在乳腺癌細胞肺轉移休眠調控中的功能機制,并從BCSCs異質性角度解釋了CSCs在轉移休眠中的作用,對于我們理解腫瘤細胞的轉移休眠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來源:《自然—通訊》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