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堿基編輯和引導編輯技術解碼致癌基因變異-肽度TIMEDOO

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巴塞爾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期報告稱,他們利用CRISPR-Cas技術解碼了細胞基因組中突變?nèi)绾斡绊懠毎δ堋Mㄟ^這一新方法,研究團隊可以在培養(yǎng)皿中生成成千上萬種攜帶不同基因變異的細胞,并確定其中哪些變異會促進癌癥的發(fā)展。這一研究成果發(fā)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論文標題為《基于堿基和引導編輯的基因變異多模式掃描》(”Multimodal scanning of genetic variants with base and prime editing”),由ETH教授蘭德爾·普拉特博士(Randall Platt)領銜。

研究人員解釋道:“突變掃描將遺傳變異與表型關聯(lián)起來,使蛋白質(zhì)功能、相互作用和變異致病性的研究成為可能?!比欢壳暗募夹g在高通量情況下,無法有效地在細胞的內(nèi)源位點上設計多樣的遺傳變異組合。為此,普拉特團隊結合了堿基編輯和引導編輯兩種CRISPR-Cas方法,對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EGFR)進行了突變掃描,以評估不同變異在腫瘤形成和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方面的作用。

科學家們此前已有技術對細胞基因組進行單一突變,但ETH團隊在兩個人類細胞系中將一個基因進行了超過五萬種不同的修改,生成了相應數(shù)量的細胞變異體,并進一步測試了這些細胞的功能。作為概念驗證,他們選擇了EGFR基因進行實驗。該基因與多種癌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包括肺癌、腦癌和乳腺癌。

為了實現(xiàn)對EGFR基因中幾乎所有相關變異的系統(tǒng)性生成,研究團隊首先識別出該基因中的癌癥相關區(qū)域。這些區(qū)域的突變可能導致健康細胞癌變,或使癌細胞對藥物產(chǎn)生抗性或敏感性。由于單獨的堿基編輯無法生成所有這些變異,研究人員引入了引導編輯技術,以補充和擴展生成的基因變異范圍。

隨后,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變異細胞。在EGFR基因的十種變異中,他們能夠首次證實其對癌癥進程的顯著作用,并具體描述了這些作用:有些變異可能會推動癌癥的發(fā)生,而另一些則可能導致癌癥對某些藥物產(chǎn)生抗藥性。研究過程中,ETH團隊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潛在的新機制,展示了EGFR基因突變?nèi)绾握T發(fā)癌癥。此外,他們還首次發(fā)現(xiàn)了六種未曾報道的、可能與癌癥有關的基因變異。

研究團隊總結道:“我們開發(fā)了一種多模式精準編輯和引導編輯的突變掃描框架,以高精度和單核苷酸分辨率研究遺傳元素?!边@項新方法揭示了EGFR基因的激活機制及其對臨床TKI藥物的抗性機制,未來有望為臨床決策提供指導。研究人員還展望,這種多模式突變掃描方法可以在更廣泛的基因元素中應用,以深入解讀尚未發(fā)現(xiàn)的基因變異在臨床中的意義。

參考文獻: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4-02439-1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