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研究揭示三種心理特征與衰老過程中的認知與大腦退化模式相關-肽度TIMEDOO

近日,發(fā)表在《自然·心理健康》期刊上的一項國際研究揭示了三種與衰老過程中認知與大腦退化模式相關的心理特征。該研究分析了超過1,000名中老年人的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每種心理特征可能影響老年癡呆癥的風險、腦退化的速度以及睡眠質量等方面。這一發(fā)現(xiàn)為制定更個性化的預防策略開辟了新視角。

研究團隊表示,結果強調了“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心理評估,以識別不同的心理特征,從而實施更加具體和個性化的行為改變策略”的必要性。

研究背景與核心發(fā)現(xiàn)

此次研究由巴塞羅那大學醫(yī)學與健康科學學院以及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UBneuro)研究員、大腦健康倡議項目(BBHI)首席研究員大衛(wèi)·巴特雷斯-法茲(David Bartrés-Faz)領導。該項目旨在探索如何保持大腦健康。

近期的研究已經(jīng)識別出一些可能與認知退化、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及臨床癡呆癥風險相關的心理特征。例如,反復出現(xiàn)的負面思維、容易感到困擾及壓力感知被認為是風險因素,而擁有生活目標或自我反思的能力則被認為是保護性因素。

此次研究基于超過1,000名志愿者的數(shù)據(jù)顯示,研究團隊探討了這些保護性與風險性因素如何在心理特征上形成相似的組合,研究對象為沒有認知障礙的中老年人群體。

巴特雷斯-法茲強調:“迄今為止,心理風險和保護因素幾乎都被獨立考察,然而心理特征并非孤立存在,我們需要更綜合的視角。”

心理特征對大腦健康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具有“平衡心理特征”的人群——即保護性因素適中且風險因素較低的群體——在所有測量的指標中表現(xiàn)出較好的認知與心理健康。這種關聯(lián)在所有年齡段的研究對象中都有體現(xiàn),進一步支持了考慮廣泛心理因素平衡對成年及老年人心理、認知和大腦健康的決定性作用。

與此相對,缺乏保護性心理特征的人群,尤其是生活目標感、外向性和對新事物的開放性較低的群體,則表現(xiàn)出較差的認知功能(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為明顯)、更顯著的大腦萎縮(在中年人中即已可觀察到)及較差的健康生活方式遵循度。

第三種心理特征模式則表現(xiàn)出高水平的負面或風險性心理特征,例如較強的焦慮感、負面思維傾向等。這類心理特征可能通過心理-情感路徑增加認知障礙和癡呆癥的風險,癥狀包括抑郁、焦慮、認知困擾、孤獨感及睡眠障礙等。

未來的預防干預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在更大樣本的研究中得到驗證,這些結果將對未來的預防干預策略產(chǎn)生重要影響,特別是那些旨在通過改變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來預防認知退化的策略。

例如,心理特征較為低保護性的群體可能會從包含生活目標識別或重新確立的心理療法中受益,如接受與承諾療法。而那些符合第三種心理特征模式的群體,則可能更適合接受減少壓力相關癥狀的療法,這些療法最近也已顯示出一定的潛力。

巴特雷斯-法茲強調,進行全面的心理評估,包括分析風險和保護因素,是更準確地評估個人風險狀況的關鍵步驟。

此次研究的成果為個性化的預防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持,未來有望幫助更有效地預防和延緩老年認知衰退。

參考文獻:David Bartrés-Faz et al, Psychological profile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cognitive and brain health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Nature Mental Health?(2025).?DOI: 10.1038/s44220-024-00361-8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