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呼吁:在AI時代,破解意識之謎已成緊迫課題-肽度TIMEDOO

隨著人工智能和神經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類對“意識”本質的理解正成為新的科學與倫理焦點。近期,來自比利時自由大學、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團隊在《Frontiers in Science》發(fā)表綜述文章指出:當前技術進步的速度,已遠遠超過我們對意識機制的理解,這一脫節(jié)可能帶來深刻的倫理與社會風險。

“理解意識”不再只是哲學問題

文章第一作者、比利時自由大學的 Axel Cleeremans 教授指出,意識研究正從哲學命題轉變?yōu)榭茖W與社會的核心議題。
“意識科學已不再是純哲學思辨。它與我們如何界定人類、如何設計智能系統(tǒng)、如何制定倫理規(guī)則息息相關,”Cleeremans 表示,“在人工智能快速演進的今天,理解意識已成為21世紀最緊迫的科學挑戰(zhàn)之一。”

他警告稱,如果未來科學家能夠——哪怕是“無意間”——創(chuàng)造出具有意識的系統(tǒng),人類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倫理考驗,甚至潛在的生存風險。

“意識檢測”或將成為關鍵科學任務

意識是個體對自身及外界環(huán)境的主觀感知狀態(tài),但這一主觀體驗如何從神經活動中產生,仍是未解之謎。盡管神經科學已揭示部分與意識相關的腦區(qū)和神經機制,但關于“哪些機制是意識產生所必需的”,仍存在重大爭議。

研究團隊提出,未來應開發(fā)科學化、可驗證的“意識檢測”方法(sentience tests),以判斷一個生物體或系統(tǒng)是否具備覺知能力。這不僅有助于識別昏迷或癡呆患者的意識水平,也可能幫助判斷動物、胎兒、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甚至人工智能系統(tǒng)是否具備意識。
然而,研究者也指出,一旦能夠檢測出意識,其帶來的倫理和法律問題將極為復雜。

薩塞克斯大學的 Anil Seth 教授指出:“意識問題古老而深刻,但從未像現在這樣迫切。理解意識,將改變我們看待自身、人工智能以及整個自然界的方式?!?/p>

多領域影響:從醫(yī)療到法律

文章認為,深入理解意識機制將對多個領域帶來深遠影響:

  • 醫(yī)學與生命支持:依據“整合信息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和“全球工作空間理論”(Global Workspace Theory)發(fā)展出的工具,已在部分“無反應覺醒綜合征”患者中檢測到意識跡象。未來,這類技術可改進昏迷、麻醉及晚期癡呆患者的評估與治療方式,并對臨終決策產生影響。

  • 精神健康研究:探索主觀體驗的神經基礎,有助于為抑郁、焦慮及精神分裂癥等疾病提供新的治療路徑。

  • 動物與人工生命倫理:若能科學識別不同動物的意識水平,人類將需重新審視動物實驗、畜牧業(yè)、食品消費與合成生物研究的倫理界限。

  • 法律與責任認定:隨著神經科學揭示更多“無意識決策”機制,傳統(tǒng)法律中“主觀罪責”(mens rea)的界定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 人工智能與腦機接口:AI、腦機接口及腦類器官的發(fā)展,或將使“創(chuàng)造意識”成為現實可能。即使數字計算機無法真正擁有意識,能夠模擬“似乎有意識”狀態(tài)的AI,也將引發(fā)社會與倫理層面的廣泛討論。

呼吁跨學科合作與理論融合

研究者呼吁以“對抗性合作”(adversarial collaborations)推動意識科學發(fā)展——即不同理論陣營的科學家共同設計實驗,檢驗彼此假設,從而打破學科壁壘。
特拉維夫大學的 Liad Mudrik 教授指出:“意識研究的突破需要團隊合作與開放的科學精神,避免陷入各自為政的理論偏見?!?/p>

Cleeremans 總結道:“理解意識不僅關乎科學前沿,也關乎社會未來。唯有跨學科合作與公眾參與,才能讓人類在破解意識之謎的同時,為可能到來的倫理、醫(yī)學與技術變革做好準備?!?/p>

參考文獻:Consciousness science: where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and what if we get there?,?Frontiers in Science?(2025).?DOI: 10.3389/fsci.2025.1546279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