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稱麩質不是麩質敏感問題所在
近日,一篇科學綜述稱,許多人所謂的“麩質敏感”實際上可能與腸腦溝通方式有關,而非麩質本身。該病癥影響全球約10%的人口,新發(fā)現可能重塑其認知、診斷和治療方式。
近日,這篇全面綜述發(fā)表于《柳葉刀》,分析了關于非乳糜瀉麩質敏感(NCGS)的現有研究。研究人員旨在闡明為何沒有乳糜瀉的人群在食用含麩質食物后會出現腹脹、腹痛和疲勞等常見癥狀。
科學家發(fā)現,所謂的麩質敏感通常由腸腦相互作用和可發(fā)酵碳水化合物驅動,而非麩質本身。這一發(fā)現可能改變數百萬人的飲食管理方式,并重塑醫(yī)生對腸道相關病癥的診斷模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領導該研究的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副教授Jessica Biesiekierski解釋道,該結果挑戰(zhàn)了關于該病癥的長期假設。“與普遍認知相反,大多數NCGS患者并非對麩質產生反應,我們的研究顯示,癥狀更常由可發(fā)酵碳水化合物(即FODMAPs)、其他小麥成分,或人們對食物的預期和既往經歷引發(fā)?!?/p>
據Biesiekierski介紹,最新證據表明自認麩質敏感的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對麩質、小麥等往往產生相似反應?!斑@表明人們對腸道感覺的預期和解讀會顯著影響其癥狀?!?/p>
綜合來看,這些發(fā)現表明NCGS屬于更廣泛的腸腦互動譜系的一部分,與IBS等病癥的關聯性遠高于麩質紊亂。
研究團隊表示,該結果對腸道相關癥狀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不僅可能影響醫(yī)學診斷和飲食建議,還將關乎未來的公共衛(wèi)生宣傳。
“全球有數百萬人因經歷過從輕微不適到嚴重痛苦的真實癥狀而回避麩質?!盉iesiekierski表示,“完善對這一影響全球15%人口的病癥的科學與臨床認知至關重要。更新的認知將幫助臨床醫(yī)生更好地識別和治療NCGS患者。”
研究人員認為,區(qū)分NCGS與相關腸道病癥對臨床醫(yī)生提供準確診斷和個體化護理至關重要,同時也有助于治療潛在誘因。本綜述支持采用更個性化、基于循證的方法維護腸道健康,避免不必要的飲食限制?!?/p>
Biesiekierski補充道,成功管理NCGS應在保證合理營養(yǎng)的同時,結合飲食改變與心理支持?!拔覀兿M残l(wèi)生宣傳能擺脫‘麩質本身有害’的論述,因為本研究證實事實往往并非如此,這些發(fā)現還呼吁在該領域開發(fā)更好的診斷工具、更嚴格的臨床路徑與研究資金,并加強公眾教育與食品標簽規(guī)范。”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533-8
來源:中國科學報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