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表面器官細菌微生物群落“百科全書”完成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教授佘軍軍、丁小明和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于君團隊歷時5年攻關,鑒定出人體表面器官的共有核心微生物群及不同位點的特征性微生物群,揭示人體不同部位微生物群組成及分布的多樣性和特異性,相關研究成果1月17日發(fā)表在《自然·通訊》上。

團隊繪制詳實的人體表面器官細菌微生物群落全景圖譜。(課題組供圖)
團隊全面采集人體7大器官(口腔、食管、胃、小腸、闌尾、大腸和皮膚)53個解剖位點的1608份微生物樣本,采用16S rRNA測序及PacBio三代全長測序技術,繪制詳實的人體表面器官(內表面-全消化道;外表面-皮膚)細菌微生物群落全景圖譜。在此基礎上,發(fā)現人體內微生物群在消化道不同位點及消化道黏膜-內容物間的傳播和遷移規(guī)律,通過解析口腔微生物群對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形成的深入影響,揭示一系列具有特定傳播傾向的微生物在塑造不同消化道位點特征菌群中關鍵作用。
研究全面揭示不同位點消化道內微生物互作關系的普遍性和特異性,發(fā)現即使同類微生物間,也會隨著解剖生理位置不同表現出極大的空間異質性。這項研究為人體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提供了“百科全書式”的基礎性參考依據,為進一步認識微生物群在人體不同器官間的功能,及開發(fā)針對人體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4720-6
來源:中國科學報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