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作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癌癥之一,其復雜而隱秘的生物學機制一直是醫(yī)學研究的重點。但科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shù)據(jù)和公式,它同樣可以擁有藝術(shù)的溫度和美感。本文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帶您領略10張精選的肺癌機制圖——它們不僅在科學上深入探討了肺癌的增殖、侵襲和轉(zhuǎn)移機制等等,更在視覺上展現(xiàn)出了科學的藝術(shù)之美。
從腫瘤微環(huán)境的細膩描繪到免疫逃逸的精妙構(gòu)圖,這些插圖如同一幅幅精致的藝術(shù)作品,將復雜的生物學過程轉(zhuǎn)化為直觀、生動的圖像。我們將從藝術(shù)的角度出發(fā),細致解讀這些美圖背后的科學原理,帶您領略科學與藝術(shù)的完美結(jié)合。
01《Mapping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hogenesis through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Visxon解讀
Visxon:這張圖片詳細闡述了從人類或小鼠氣道上皮細胞以及肺鱗狀細胞癌(LUSC)組織建立空氣-液體界面(ALI)和3D器官培養(yǎng)的過程。圖片顯示,正常氣道基底細胞在ALI或3D培養(yǎng)條件下,能夠產(chǎn)生具有分化細胞的偽層狀上皮片或空心器官樣體。而LUSC細胞則形成具有異常增生特征的上皮片和更實心、無序的器官樣體,這直觀地展示了正常細胞與癌細胞在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圖片進一步指出,這些培養(yǎng)的細胞可以進行遺傳和藥理學操作,以研究在LUSC樣本中反復識別的分子變化的表型后果。這為理解LUSC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實驗平臺。此外,器官樣體的應用不僅限于體外藥物篩選,還可以通過移植到小鼠體內(nèi)來評估它們形成腫瘤的能力和對治療的響應。圖片的設計巧妙地結(jié)合了科學性和視覺性,通過直觀的圖形和清晰的標注,使復雜的生物醫(yī)學概念變得易于理解。色彩的運用區(qū)分了不同類型的細胞和培養(yǎng)條件,而布局的層次性則幫助觀眾逐步了解從正常細胞到癌細胞的轉(zhuǎn)變過程以及體外模型的應用。整體而言,這張圖片不僅提供了對LUSC研究的深入見解,也展示了科學可視化在傳達復雜信息中的力量。
參考文獻: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1-02470-x
02《Mapping the immune terrain in lung adenocarcinoma progression: Tfh-like cells in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Visxon:這張圖通過色彩、分層布局、視覺流動性和抽象設計,展示了肺腺癌(LUAD)和正常肺組織中不同免疫細胞的行為及其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作用。左側(cè)展示了肺腺癌的發(fā)展過程,從正常肺組織到不同階段的腺癌(AIS、MIA、IAC),右側(cè)展示了CD4+ T細胞分化為Tfh-like細胞的詳細機制,并進一步說明了這些細胞在成熟次級淋巴結(jié)構(gòu)(TLS)中的功能及其在腫瘤中的潛在角色。通過顏色編碼,觀眾可以輕松辨認出不同的細胞類型(如CD4+ T細胞、B細胞和癌細胞)及其功能狀態(tài)。箭頭和線條引導視線,形成了視覺流動性,使信息層次分明,易于理解。整體設計簡潔明了,既保留了科學嚴謹性,又具有美學價值,成功傳遞了復雜的科學概念。文章來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402-024-00936-803《Targeting microRNAs as a promising anti-cancer therapeutic strategy against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mediated lung cancer》
Visxon:這張圖解詳細闡釋了細顆粒物(PM)如何通過多種生物學途徑與肺癌發(fā)展相關聯(lián)。在圖中,PM首先誘導肺上皮細胞產(chǎn)生活性氧(ROS)和氧化應激,這觸發(fā)了免疫細胞的浸潤和炎癥反應。促炎細胞因子如IL-6、IL-1β、INF-γ、TNF-α和IL-21的產(chǎn)生,進一步加劇了慢性肺部炎癥,為肺癌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huán)境。同時,PM還可能通過表觀遺傳學改變,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甲基化,以及miRNA表達的調(diào)控,影響基因的表達和細胞功能。端粒的縮短也與細胞衰老和癌癥風險增加相關。此外,EGFR信號通路的激活可能促進肺癌的進展。圖解的設計采用了直觀的符號和圖示,清晰地呈現(xiàn)了從氧化應激到慢性炎癥,再到表觀遺傳學改變和免疫反應的整個生物學過程。它不僅科學嚴謹,而且視覺效果突出,有效傳達了PM與肺癌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該圖解是利用BioRender.com創(chuàng)建的,提供了一個易于理解的平臺,幫助研究人員和公眾更好地理解環(huán)境污染如何影響肺癌的發(fā)病機制。
參考文獻: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5185104_Targeting_microRNAs_as_a_promising_anti-cancer_therapeutic_strategy_against_traffic-related_air_pollution-mediated_lung_cancer
04《Lung cancer: MedlinePlus Genetics》
Visxon:這張圖片以簡潔明了的方式闡釋了癌癥轉(zhuǎn)移的基本概念,特別是肺癌的轉(zhuǎn)移過程。它清晰地展示了癌癥從原發(fā)腫瘤通過血液和淋巴系統(tǒng)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形成轉(zhuǎn)移性腫瘤。圖片特別指出了肺癌常見的轉(zhuǎn)移目標,如腦部和肺部,突出了癌癥的侵襲性。設計上,圖片可能采用了不同的視覺元素來區(qū)分原發(fā)腫瘤和轉(zhuǎn)移性腫瘤,以及它們在身體中的位置,使得信息傳達直觀易懂。參考資料:https://medlineplus.gov/genetics/condition/lung-cancer/
05《Cell-by-Cell: Unlocking Lung Cancer Pathogenesis》
Visxon:這張圖片概括了正常肺組織發(fā)展至肺鱗狀細胞癌(PML)和肺腺癌(LUAD)的縱向疾病進程。通過不同階段的追蹤,它揭示了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潛在干預窗口。圖片強調(diào)了先進支氣管鏡技術(shù)在早期識別肺癌中的作用,以及單細胞和空間分析技術(shù)在深入理解肺癌分子和細胞層面異質(zhì)性中的重要性。這些技術(shù)的應用有助于在疾病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捕捉關鍵分子事件,為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機會。圖片通過視覺化表示,如時間軸和不同顏色或標記的區(qū)分,清晰地展示了從正常肺到肺癌的轉(zhuǎn)變過程,指出了早期干預的重要性??偨Y(jié)來說,這張圖片為肺癌的早期診斷、干預和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jù),突出了單細胞和空間分析在揭示疾病進程中的價值,并為未來的預防和治療策略的開發(fā)提供了方向。
參考文獻:https://www.mdpi.com/2072-6694/14/14/3424
06《Non-small-cell lung cancers: a heterogeneous set of diseases》
Visxon:這張圖片總結(jié)了肺上皮細胞的不同類型及其在肺鱗狀細胞癌(SCC)和肺腺癌(ADC)中的模型化表現(xiàn)。圖片中展示了從近端到遠端的肺上皮細胞,包括假復層柱狀上皮、棒狀細胞、纖毛細胞、杯狀細胞和基底細胞,以及在肺泡空間中的AT2細胞。每種細胞類型都有其特定的標記物,如CCSP、AcTUB、KRT5、p63等。在肺SCC和ADC的模型化中,特定基因和蛋白質(zhì)的表達模式起到關鍵作用。例如,SCC可能通過SOX2、KrasG12D、p63和Lkb1的特定組合來建模,而ADC則涉及TTF1、KrasG12D和EGFR突變等。此外,圖片還提到了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在肺腫瘤中的重要性。視覺設計上,圖片通過清晰的圖表和標記物區(qū)分,幫助觀眾理解復雜的細胞類型和它們在肺癌發(fā)展中的角色。
參考文獻: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c3775
07《Applications and advancements of nanoparticle-based drug delivery in alleviating lung cancer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Visxon:這張圖片概括了COPD和肺癌之間的共同病理機制,聚焦于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MMPs)和TGFβ信號通路的激活、低氧誘導的細胞反應、炎癥細胞的募集、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血管生成、細胞增殖失調(diào)、DNA損傷、miRNA調(diào)控、細胞凋亡和氧化應激等關鍵生物過程。特別強調(diào)了香煙煙霧作為這些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它通過導致氧化應激和DNA損傷,觸發(fā)疾病發(fā)展。圖片中的信號通路和細胞過程展示了COPD和肺癌病理生理學的復雜性。EGFR信號通路在肺癌發(fā)展中起到關鍵作用,而TGFβ通路則與肺組織纖維化和腫瘤形成相關。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EMT)和血管生成在腫瘤的侵襲和轉(zhuǎn)移中起著核心作用。miRNA和DNA損傷的調(diào)控影響基因表達,進而影響疾病進展。視覺設計上,通過清晰的圖標和術(shù)語,圖片有效地傳達了疾病機制的復雜性,將科學嚴謹性與視覺清晰性結(jié)合起來,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理解框架,為開發(fā)新的治療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參考文獻: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10-023-02830-w
08《The Resistance Mechanisms of Lung Cancer Immunotherapy》
Visxon:這張圖片詳細描述了肺癌免疫治療耐藥性的各種機制,包括腫瘤內(nèi)在因素、宿主相關特征和腫瘤外在因素。腫瘤免疫原性、TMB、新抗原以及免疫檢查點如CTLA-4和PD-L1在免疫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圖片強調(diào)了基因突變、表觀遺傳學改變,以及T細胞受體多樣性對T細胞功能的影響。免疫抑制細胞如Treg、MDSC和TAM,以及細胞因子如TGF-β和IL-6,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促進免疫逃逸。宿主因素,包括腸道微生物組、飲食和藥物,也會影響免疫治療的效果。圖片還提到了T細胞耗竭標志物,如PD-L1、B7-H4、TIM-3和LAG-3。這些因素的復雜互動構(gòu)成了肺癌免疫治療耐藥性的全貌,指出了未來研究和治療策略的方向。參考文獻: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oncology/articles/10.3389/fonc.2020.568059/full
09《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 ISSN: (Print) ( Inhaled cytotoxic chemotherapy: clinical challenge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Inhaled cytotoxic chemotherapy: clinical challenge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Visxon:這張圖片概述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肺癌治療藥物遞送方法:吸入式干粉化療。通過干粉吸入器,化療藥物以微粒或納米載體的形式直接進入肺部。微粒的空氣動力學直徑?jīng)Q定了它們在導氣區(qū)或呼吸區(qū)的沉積,而納米載體則利用其組成、表面特性和尺寸逃避清除機制,實現(xiàn)在肺液中的藥物控釋。特別地,納米醫(yī)學的應用允許通過配體-受體相互作用,將藥物直接靶向至腫瘤細胞,提高了治療的精確性。此外,圖片還展示了肺部的粘液和肺泡巨噬細胞,這些因素可能影響藥物的沉積和保留。整體而言,這種策略為肺癌治療提供了一種潛在的高效率、副作用小的治療手段,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zhì)量。參考文獻: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4646550_Expert_Opinion_on_Drug_Delivery_ISSN_Print_Inhaled_cytotoxic_chemotherapy_clinical_challenges_recent_developments_and_future_prospects_Inhaled_cytotoxic_chemotherapy_clinical_challenges_recent_develop?_tp=eyJjb250ZXh0Ijp7ImZpcnN0UGFnZSI6Il9kaXJlY3QiLCJwYWdlIjoiX2RpcmVjdCJ9fQ10《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microparticles in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lung cancer》
Visxon:這張圖片指出微粒體促進肺癌的增殖、侵襲和轉(zhuǎn)移。微粒體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發(fā)揮多重作用,攜帶DNA、RNA和蛋白質(zhì)等分子,影響接收細胞的功能,從而可能促進肺癌細胞的增殖和侵襲性。此外,微粒體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對腫瘤生長和轉(zhuǎn)移至關重要,同時它們也可能參與調(diào)節(jié)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炎癥反應,進一步影響腫瘤進展和免疫逃逸。微粒體與肺癌相關的疾病狀態(tài),例如骨轉(zhuǎn)移和肺纖維化,突出了它們在肺癌發(fā)展中的重要性。通過視覺元素,圖片清晰展示了微粒體在肺癌的多方面作用,包括它們參與的細胞間通訊和對腫瘤細胞行為的影響。整體而言,這張圖片強調(diào)了微粒體在肺癌發(fā)展中的復雜作用,并為深入研究其機制和開發(fā)新的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視角。參考文獻:
https://translational-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67-022-03599-x
編輯:畫瓜
排版:梔子

關于Visxon
Visxon,是一家專注于生物醫(yī)學美圖領域的企業(yè)。我們的團隊由來自海外知名學府的生物技術(shù)專家、國內(nèi)985高校的醫(yī)學、藥學、生物技術(shù)高材生,以及國內(nèi)知名美院的設計師等人才組成。作為一支強大的團隊,我們匯聚了多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經(jīng)驗,致力于為生命科學、醫(yī)學等領域提供卓越的生物醫(yī)學美圖服務。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