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酸環(huán)境”揭示胰腺癌生存秘密:酸中求生的能量策略-肽度TIMEDOO

腫瘤并不是一個“舒適”的居所——缺氧、養(yǎng)分不足,以及代謝廢物的堆積,使癌細胞長期處于極端壓力之下。近日,德國癌癥研究中心(DKFZ)與維也納分子病理研究所(IMP)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腫瘤組織內的酸性環(huán)境(即酸中毒,acidosis),是驅動胰腺癌細胞調整能量代謝、在逆境中生存的關鍵因素。相關成果發(fā)表于《Science》雜志。

研究團隊指出,腫瘤中普遍存在的血流不暢與代謝過度活躍,會造成氧氣、葡萄糖等養(yǎng)分匱乏,以及代謝產物積聚,使腫瘤微環(huán)境顯著酸化。過去研究多聚焦于缺氧對癌細胞代謝的影響,而此次研究則揭示:真正的“主導因素”可能是酸化本身。

研究由DKFZ的Wilhelm Palm和IMP的Johannes Zuber團隊聯(lián)合開展。他們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系統(tǒng)性地逐一關閉胰腺癌細胞中的每個基因,并在嚴格控制的應激條件下觀察其對細胞生長與存活的影響。隨后,他們在小鼠胰腺癌模型中驗證這些基因的作用。

通過對數(shù)百個與癌細胞應激生長相關基因的比較分析,團隊發(fā)現(xiàn):癌細胞在體內的能量代謝高度依賴于對酸性環(huán)境的適應。換句話說,只有在模擬酸化的條件下,實驗才能真實再現(xiàn)腫瘤中癌細胞的代謝狀態(tài)。

Palm解釋道:“并非氧氣或養(yǎng)分的匱乏本身改變了癌細胞代謝,而是酸化起了決定性作用?!毖芯勘砻?,在酸性環(huán)境中,癌細胞會從依賴糖分解(glycolysis)的能量生產方式,轉向更高效的線粒體呼吸代謝。

更令人驚訝的是,酸性pH還會重塑線粒體的形態(tài)。通常,癌細胞中的線粒體是分散破碎的小結構,而在酸性環(huán)境中,它們會融合成龐大的網絡系統(tǒng),使能量生產效率顯著提升。

這一過程與信號蛋白ERK的活性下降有關。通常,ERK過度活躍會促使線粒體不斷分裂;而酸化抑制ERK,使線粒體得以融合,從而更有效地利用多種養(yǎng)分進行能量代謝。若通過基因手段阻止線粒體融合,癌細胞在酸性環(huán)境中的生長速度將明顯減緩。

“我們的研究表明,腫瘤酸化并非代謝的副產物,而是調控癌細胞能量供應與生存策略的核心開關?!盳uber表示。未來,針對腫瘤能量代謝的精準干預,或許能為胰腺癌等頑固腫瘤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參考文獻:Sven Groessl et al, Acidosis orchestrates adaptations of energy metabolism in tumors,?Science?(2025).?DOI: 10.1126/science.adp7603.?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p7603.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