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研究揭示“腸–腦聯(lián)系”或為精神健康開辟新路徑
近七分之一的人正受到精神健康障礙的困擾,使其成為全球最嚴峻的公共健康挑戰(zhàn)之一。盡管現(xiàn)代醫(yī)學已提供多種治療手段,但絕大多數(shù)患者依然難以獲得有效的治療。
澳大利亞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的研究團隊近日在《Nature Mental Health》期刊發(fā)表綜述論文,系統(tǒng)梳理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與心理健康之間的最新科學證據(jù),提出了迄今最有力的論據(jù):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能夠直接影響大腦化學反應,從而調節(jié)情緒與行為。
研究綜述顯示:
-
在動物實驗中,已發(fā)現(xiàn)腸道微生物可直接改變大腦化學物質、應激反應及行為模式;
-
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在腸道菌群失衡;
-
益生菌、飲食干預及糞菌移植等早期臨床嘗試可明顯改善情緒與焦慮癥狀;
-
一些精神科藥物也會改變腸道菌群組成,進一步印證了腸–腦間的雙向影響。
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Srinivas Kamath表示:“腸–腦聯(lián)系是精神健康研究中最令人振奮的新領域之一。我們知道腸道中數(shù)萬億微生物通過化學和神經(jīng)信號與大腦交流,影響情緒、壓力反應甚至認知功能?,F(xiàn)在的關鍵問題是——這些菌群變化是精神疾病的‘原因’,還是疾病的‘反映’?”
全球目前約有9.7億人患有精神健康障礙,其中抑郁與焦慮已成為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對現(xiàn)有藥物或心理治療反應不佳,這凸顯出開發(fā)新型、可及性強的治療方式的迫切需求。
共同作者Paul Joyce博士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飲食、壓力和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會影響腸道菌群,從而影響心理健康。如果能進一步證明腸道菌群在精神疾病中起直接作用,將徹底改變我們對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甚至預防方式。”
他認為,基于微生物組的療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或個性化飲食方案——有望成為安全、低成本、易推廣、兼具文化適應性的治療選擇,可作為傳統(tǒng)療法的有益補充。
研究團隊強調,未來的研究應包括更長期、更多樣化的隊列,動態(tài)追蹤腸道變化,并探討不同飲食、環(huán)境與文化因素的影響。
“臨床試驗不應僅限于小樣本、短周期的觀察,而應驗證微生物組療法是否能帶來持久的精神健康益處,尤其是與現(xiàn)有治療手段結合時的協(xié)同作用?!盝oyce博士補充說。
他總結道:“精神健康問題并非只存在于大腦之中,而是全身性的。腸道,或許正是這塊長期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拼圖?!?/p>
參考文獻:Srinivas Kamath et al, Distinguishing the causative, correlative and bidirectional rol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mental health,?Nature Mental Health?(2025).?DOI: 10.1038/s44220-025-00498-0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