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里達大學研究揭示:血液系統(tǒng)中的隱性基因突變可能是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幕后推手
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健康癌癥中心(UF Health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出現(xiàn)的血液系統(tǒng)基因突變,可能是導致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常見代謝性疾病的“隱形元兇”。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fā)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
研究團隊指出,這一發(fā)現(xiàn)或將改變人們對慢性代謝疾病的理解。未來,通過簡單的血液檢測,有望提前識別出高風險人群,從而通過飲食或生活方式的干預,預防肥胖、糖尿病甚至癌癥的發(fā)生。
“多數人從未想過血液系統(tǒng)會導致肥胖及相關疾病,但我們的研究意外地發(fā)現(xiàn),血液干細胞中的基因突變與代謝性疾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痹撗芯康牡谝蛔髡?、佛羅里達大學醫(yī)學院藥理與治療學系助理研究教授 Bowen Yan 博士 表示。
隨著年齡增長,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會逐漸積累DNA突變。多數突變無害,但某些突變的干細胞可能開始**“排擠”其他正常細胞**,形成所謂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這種情況在老年人群中約占10%,已知與白血病等血液癌癥風險升高相關。
以往研究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及美國NIH“All of Us”項目等大型數據庫發(fā)現(xiàn),克隆性造血與肥胖、糖尿病風險升高有關。然而,長期以來的主流觀點認為,是肥胖和代謝紊亂促進了血細胞的變化,而不是相反。
這項新研究顛覆了這一認知。
“我們發(fā)現(xiàn),血細胞突變并非身體健康惡化的結果——它們本身就可能是疾病的起因。”Yan 博士強調。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種常見于克隆性造血的基因突變引入小鼠的血液系統(tǒng)中。結果顯示,這些本來健康的小鼠開始食欲增加、體重快速上升,并出現(xiàn)血糖升高和肝臟異常。當它們攝入高脂高糖的“西式飲食”(類似漢堡、薯條、奶昔組合)時,這種效應更為明顯,體重迅速飆升。
“這表明,血液系統(tǒng)中的基因突變本身正在推動肥胖和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生。”
研究的資深作者、佛羅里達大學藥理與治療學系副教授 Olga Guryanova 博士 指出。
“克隆性造血通常是無癥狀的‘沉默狀態(tài)’,但一旦能提前檢測出,個人就能意識到潛在風險,并通過藥物或個性化的飲食與生活方式干預,更有效地管理慢性疾病。”
這項發(fā)現(xiàn)意義深遠。研究人員指出,肥胖已超過吸煙,成為目前可預防癌癥的首要風險因素。
Guryanova 博士表示:“如果我們能夠預測并管理肥胖和代謝疾病的風險,就有望進一步降低癌癥的發(fā)生率?!?/p>
目前,研究團隊正進一步探討這些血液突變如何驅動疾病機制,并計劃測試常用于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以及近年來流行的減重藥物,是否能逆轉或預防由血液系統(tǒng)突變引發(fā)的代謝異常。
參考文獻:Bowen Yan et al, Clonal hematopoiesis driven by Dnmt3a mutations promotes metabolic disease development in mic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25).?DOI: 10.1172/jci197100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