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有望為突變型肺腺癌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心昱、研究員許國旺團隊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李向楠教授合作,基于功能代謝組學策略,整合毛細管電泳-飛行時間質譜的代謝組學分析和分子生物學手段,揭示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型肺腺癌的嘌呤代謝重塑及其作用機制,有望為EGFR突變型肺腺癌提供新的治療策略。相關成果發(fā)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
GFR突變是導致肺腺癌惡性腫瘤的重要原因。代謝重編程是癌的重要標志,嘌呤代謝是腫瘤進展和耐藥的關鍵代謝途徑。然而,嘌呤代謝在EGFR突變型肺腺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本工作中,團隊通過代謝組學研究發(fā)現(xiàn),EGFR突變型的肺腺癌具有異常活躍的嘌呤代謝,進一步功能研究揭示,突變的EGFR上調了嘌呤補救合成通路中的次黃嘌呤磷酸核糖基轉移酶的表達,從而促進EGFR突變型肺腺癌的嘌呤代謝和腫瘤發(fā)生。隨后,團隊通過深入的機制研究,闡明了突變的EGFR通過蛋白穩(wěn)定性增加轉錄因子HIF-1α的表達。此外,團隊還發(fā)現(xiàn),HPRT1抑制劑聯(lián)合EGFR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通過抑制細胞增殖誘導DNA損傷和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的生長。
該研究表明干預腫瘤的嘌呤代謝可能成為臨床治療EGFR突變型肺腺癌的新靶點。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3046-024-03184-8
來源:中國科學報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